不當的資歷查核,以及過度依賴"前人"提供的過期資訊,只會讓企業在求才的過程中大幅受限。 倚靠現任團隊的專業判斷,並輔以學經歷的正確性查核,才是人才招募的最佳手段。
⚝ 本文由 【Joe Chan】指定主題
📚推薦讀物:【人才:識才、選才、求才、留才的10堂課】
隨著時代的演變,Reference
Check (資歷查核)已成為企業招募人才的關卡,根據作者經驗及產業資訊,HR的Reference Check做法大致可為:
1.
依面試者提供的資訊進行資歷及職位適應性的查核;面試者一般會提供某位前任主管的資訊,好讓HR”按圖索驥”地進行聯繫。
2.
針對面試者的履歷資料,透過學研機構的公開資訊進行學歷及職位適應性查核。
3.
針對面試者的履歷資料,透過企業公開資訊進行資歷及職位適應性的查核。
4.
根據面試者的履歷資料,比對公司內部同仁學經歷後進行查核,或藉由人脈資源進行資歷及職位適應性的查核。
5.
透過專門查核的機構,付費進行資歷查核。
6.
透過面試者的社群資訊,交叉比對進行靜態查核。
資歷查核的受訪者一般涵蓋:學校老師、歷任公司的HR及直屬或協作部門主管等,也有些用人單位會橫向或向下找平行同事或部屬查核。
上述常用的方法中,其實都存在值得討論的爭議點,例如:
📝第一種作法最為普遍,所產生的最大問題就是面試者提供的可受訪者資訊是否屬實;如何確定履歷中所列的”前主管”,真的是他的主管?或者聯絡方式是否正確?換句話說,如何確定資歷查核的受訪者真的就是他的”前主管”?另外,如果可受訪者資訊屬實,接著就需要考量第三種與第四種方式會產生的問題。
案例:人選提供自己親朋好友資訊,偽裝成前公司主管。
🌞🌞所以,如果真的要採用這個方法,比較好的做法是從公開訊息中(例如:官網)找到公司的對外公告電話,然後致電說明原委後詢問。
📝第二種作法可以確實查證學歷,只要找到官方聯繫方式就行,但問題在於為人師者,多半希望學生能有好的發展,所以多數盡挑好的說,而且師生間互動反映的是學習能力及學習態度,無法完全反映工作能力與工作態度。
案例:老師分享人選很優秀,但錄取後個性與職位屬性不匹配 (人選其實內向,但職位需要外向個性)。
🌞🌞如果要採用這個方法,建議多跟老師聊聊同學的學習態度、學術專長、出席率及上課互動、反應能力,以及同儕關係。(學習態度可以對照工作積極度、學術專長可以對照基本知識強度、上課互動能對照公司文化適應與向上溝通能力、反應能力可以對照工作狀況應對能力、同儕關係則是直白地對照公司同事相處;但以上仍僅是對照,不能畫等號,畢竟大學老師跟小學老師不一樣,大部分的大學老師不怎麼了解自己的學生)。另外,更要特別留意 “過度注重文憑,而阻礙了人才的挖掘” 這個糟糕問題。
📝第三種與第四種可以查核到經歷的真實性,但會產生的問題在於資歷查核受訪者所傳達的資訊可信度,而這個變數就會影響到參考資訊的價值;意即:
①人才若能力好,主管不想他離開,就可能會全挑不足的地方說!
②人才若與主管不合,所以無論能力好壞,主管都可能不給好話,並且還有加油添醋的可能! (姑且不論是誰的問題,合格的主管都應該給予客觀的職涯發展評估)
③又或者,公司因為某種因素希望員工盡快離開,所以全挑好的說!
無論是哪種情況,都隱匿了一定的實情。
📝採用第五種作法前,一般會思考費用支出的必要性,以及專門機構的資訊來源準確度,所以這個方法大多不為中、小及微型企業採用。
📝第六種作法是許多HR優先選用的,只要不是遇上”布局很久的騙子”,這方法確實容易有成效又經濟實惠。
許多主管在面試期間十分執著於Reference
Check,並且期望能依據面試者的前主管評語來協助聘用決策;
📝可是,Reference Check 的重點應該只在查核人才學歷與資歷的真實性,其餘諸如 “能力的查核→須仰賴內部用人主管“、 “人格特質的評析及職位適應的確認→應該仰賴HR” ;而有能力且富有經驗的HR,在招募對談中,是可以給予人才適任的評價,以及進行一定程度的履歷查核,只要決策者能夠給予以下認同:
1.
需要給予足夠的時間面談,讓HR”聊”出東西,大約30~60分鐘。
2.
評測量表只是輔助,挖掘人才不能只靠一成不變的量表來完成;HR的經驗與”第六感”才是人才篩選的最佳工具,也是企業評鑑HR能力的最佳方法。
📝理論上,招募人才時,用人主管與招募HR的面談結語應該才是最值得被參考的!但若實際上妳(你)的用人主管與招募HR無法幫公司鑑別人才,那就應該來檢討一下現行的人才選用標準、員工培訓及績效考核等機制。
找到對的資歷查核受訪者來做Reference
Check的可能性還是有的!一般是透過人脈來聯繫已知且可信度高的”前主管”,又或者是很麻煩地先查核”前主管”後再來進行Reference Check的流程!如果能確定資歷查核受訪者就是對的人,那麼當次的Reference Check就會很有參考價值;但若查核的過程中存在任何不確定性,那麼當次的Reference
Check便毫無參考價值;畢竟不客觀的人所提供的訊息,可信度是堪慮的。
📝再者,也要思考即便找到對的主管做Reference Check,但人都是會成長的,年輕時欠佳的表現,不代表經年之後沒有提升、沒有改進;尤其在人口老化及數位科技的趨勢下,不當的資歷查核,以及過度依賴”前人”提供的過期資訊,只會讓企業在求才的過程中大幅受限。所以,
倚靠招募團隊的專業判斷,並輔以學經歷的正確性查核,才是人才招募的最佳手段。
這一篇文章不是論文導讀,也不是產業解析,單純是擔任HR管理職數年後,覺得可以被討論的議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