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但能改善個人收入,也會對國民福祉和生活滿意度產生積極的影響!這是因為受教育程度愈高的人愈能藉由學習到的專業技能來改善生活。
☆°.﹒☆°.﹒ ☆°.﹒ ☆°.﹒ ☆°.﹒ ☆°.﹒☆°.﹒ ☆°.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on poverty: A European perspective
Article ∥ Thomas Hofmarcher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 Volume 83, August 2021, 102124
北歐國家是被全球公認為最幸福的地區!人民幸福的原因,是完善的稅制、福利以及教育,造成的「貧富差距不大」、「幾近均富」國家現象。
經濟學家 馬凱 教授在一次訪談中表示「教育就是讓所得分配平均的最重要手段!」,這樣的概念也在許多的期刊論文中被研究討論。
這一篇論文是以歐洲為視角,在泛歐背景下針對32個國家來研究”教育與消除貧窮”的關係,並給予「教育在經濟上具有巨大的減貧作用!」的結語。
如何消除貧窮,是全球各國一直以來的政治與社會議題;降低貧窮與減少社會排除1人口,也是《歐盟 2020戰略》與聯合國《2030 年永續發展目標》的一部分;《歐盟2020戰略》指出,「更好的教育水準有助於提高就業能力,而提高就業率就能減少貧窮」。西歐的一些研究指出教育對貧困的影響主要在於整個收入的分配,加拿大、美國與英國的研究更是直接地提到教育可以提升收入及福利,進而就能降低國家的貧窮率。
一般人衡量貧窮的標準是”絕對貧窮”2,但貧窮是一個多面向的概念,”絕對貧窮”、”相對貧窮”3,以及”一個人是否能依據自己的經濟狀況,主張應獲得的社會福利”4,等等面向的貧窮,都是專家學者們曾經提出需要研究的主題;在這篇研究,則是列出兩個主要的貧窮衡量標準5:
·
客觀的貧窮衡量標準–依據歐盟對貧窮和社會排斥的定義,包含:① 單純收入不足的貧窮 (一般標準為:國民可支配所得低於中位數60%)、② 基本生活需求匱乏的貧窮 (例如:無法按時支付所有帳單、無法擁有電視等),以及 ③”勞動力市場依附性薄弱的貧窮” (過去 12 個月內的工作量低於20%的家庭)。
·
主觀的貧窮衡量標準–依據人們對自我狀況的評估,意即是否認為自己的家庭入不敷出。主觀衡量很重要,因為一定數量的收入對某一個人而言可能足以維持生活,但對於另一個人則不然!
作者將教育量化為可受教育的年限,以”獲得最高義務教育的年份”減去”起始的入學年齡”,並加入出生年份的評估來計算誤差。研究的樣本限制在30~80歲的年齡範圍,以確保受測者是在已完成學業,並有足夠的時間在勞動市場上立足、能離開家庭獨立的情況下接受研究。
當然,也有許多無法受控的因素會影響研究成果,例如:健康狀況不佳可能會降低教育程度 (所以如何促進國民健康,那又是另一個政策議題了!)、貧困的家庭環境可能會造成的各種負面影響,以及各個研究國家的歷年教育制度調整…等等,因此作者在研究中有另外提出細部的差異校正與研究方法調整策略6。
教育被認為是幫助人們”預防貧窮”和”擺脫貧窮”的基本工具;研究學者也表示,非經常性的扶貧政策 (例如:所得稅減免、食物援助、醫療補助、貧困家庭補助,以及其他單純地只以提升收入的作法),並不能真正地解決貧窮與社會排除問題,唯有透過”教育” (例如:義務教育年限的增加、專業技能教育的加強等等),才是最具全面性的解方、才能獲得長期的 (國家) 正向回報。
–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 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教育對於降低”成年後的貧窮生活”存在很大的因果效應:
- 多接受 1 年的教育,可以讓 ”貧窮”和”社會排斥” 等問題相對減少約 29%!(依主觀的貧窮衡量標準則是減少約 17%)
- 更多的教育能夠減少貧困;被要求在學校多待幾年的學生”在成年後面臨貧困生活”的可能性相對較小!這使得”義務教育年限的增加”擁有絕對正向的結果!
當然,上述的研究結果在不同地區,以及不同性別仍然存在著一些差異,例如:教育對女性和東歐人的影響明顯比男性和西歐人還要多,但對於工作年齡人群(30-59 歲)和老年人(61-80 歲)的影響則是大致相同。
教育已被證明能減少犯罪活動7、可以提高財務管理的能力、有助於累積金融資產8、有助於防止貧窮 (這也同時呼應了“貧窮”與”決策及認知能力”呈負相關的研究9)。
教育不但能改善個人收入,也會對國民福祉和生活滿意度產生積極的影響!這是因為受教育程度愈高的人愈能意識到自己當下的貧困只不過是一時、愈能了解即使生活在經濟拮据的環境中,也能藉由學習到的專業技能來獲得未來生活的長久改善。
最後,僅僅以「提高教育程度」仍是不足以完全消除貧窮的,增加義務教育年限的同時,也要對”教育的品質”做出相對應的改善 (例如:課程內容的改變、師資專業的提升),如此才是降低貧富差距10最有效且永續的最佳做法11;過程會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及時採取行動才是最上之策!
經濟學家 馬凱:教育就是讓所得分配平均的最重要手段!(這個概念的專家訪談,從13:16開始)
讓每個人都受到很好的教育、都有技能,讓自己可以得到安定的生活,而且不斷地發展,那麼國家就能夠達到一定的平衡。
一個國家要平衡發展,靠的就是「成功且有效的教育」跟「能滿足人民基本需求的政府」➩ 國民創新創業能力提高 ➩ 國家成長
註
- 社會排除 (Social Exclusion) 指的是被社會不平等對待的群體,並且這個群體被剝奪了自主性的權利與能力 (例如:被 福利體系、勞動市場、社會參與 等系統排除);所謂的群體,可能是「人」,可能是「地區」,也可能是「國家」。
- (研究提及)絕對貧窮的定義,是指無法獲得食物、衣服和住所等基本需求的群體。
- (研究提及)相對貧困的定義,是基於一個國家中的國民經濟狀況作為比較。
- 即備註1提到的社會排斥的概念。
- 根據歐盟的資訊,被歸類為貧困的人當中,有1/3並不感到貧困,而感覺到貧困的人之中,有一半並未被歸類為貧困,因此作者在研究中提出與前人不同的貧窮衡量標準。
- 作者提出了一些可進行研究調整的變數,以及無法進行調整的因素,其中涉及專業的研究方法,所以不進行導讀,有興趣深入研究者,請自行至公開論文處閱讀。
- Hjalmarsson, Holmlund, Lindquist, 2015, Lochner, Moretti, 2004
- Cole et al. (2014) and Black, Devereux, Lundborg, and Majlesi (2018)
- e.g., Mani, Mullainathan, Shafir, and Zhao (2013) and Haushofer and Fehr (2014) and the reviews of previous literature therein
- 衡量貧富差距的指標 【Gini Coefficient by Country】,猜猜臺灣排第幾名?
- 「以專精且專業為發展走向的教育,是縮短貧富差距的解方!」 同樣 by 馬凱教授
留言
張貼留言